加沙孩子蹦起来鼓掌庆祝停火 希望之光再现。加沙街头,枪声再次响起——但这一次是朝天鸣放的欢庆。手电筒的光束在断墙间游走,人们奔走相告:停火了。在没有电、没有网的废墟之上,巴勒斯坦人用最原始的方式传递希望。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冲上街头,泪水混着笑容:“我们活到了这一天。”
2025年10月8日,以色列与哈马斯宣布达成加沙停火首阶段协议,将于次日正式签署。协议内容包括全面停火、人质与囚犯交换、以军撤军及大规模人道援助进入。美国称其“20点和平计划”促成突破,卡塔尔、埃及、土耳其为斡旋主力。加沙民众以歌舞、鸣枪、高举“V”字手势庆祝。这不仅是对停火的回应,更是对生存尊严的呐喊。
过去十年,加沙两次短暂停火皆以破裂告终。2023年11月的7天停火,换来的只是战火重燃。每一次“暂时”,都成了下一轮毁灭的序曲。这一次,协议虽分三阶段推进,但执行前景仍布满暗礁。哈马斯要求书面保证战争永不重启,以色列尚未回应。历史经验警示:停火易,和平难。
加沙的欢呼,是绝望中开出的花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2025年10月,当地86%人口处于极度饥饿,190万人流离失所,25家医院完全停摆,九成居民喝不上安全水。在这样的炼狱里,一次停火不是终点,而是喘息的机会。民众举着手电挨家报信,不是因为喜悦过度,而是因为别无选择——网络断了,电没了,但人还得活着,还得知道明天是否还有光。
有人质疑:为何庆祝一个“可能再次破裂”的协议?答案在废墟里。当一个人每天为一口水、一餐饭、一个不被炸毁的夜晚挣扎,任何暂停都是恩典。这不是天真,而是对生存最本能的珍视。加沙人不是在庆祝妥协,而是在宣告:我们还在,我们记得和平的模样。
真正的和平不会从天而降。它需要的不只是协议文本,更是兑现的意志。国际社会不能只在停火时鼓掌,更应在撤军、重建、释放囚犯、保障援助的每一步上紧盯执行。否则,今日的歌声,终将再次淹没于炮火。
停火不是和平的句号,而是人类良知的逗点。当加沙的夜空被手电与枪火点亮,我们该问的不是“这能持续多久”,而是“我们能做些什么,让光留下”。
双悦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